胡广良开始实施他的聚焦经营战略,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节能减排国策带来的巨大商机。
重要原因在于,太阳电的建设成本仍是传统火电的两倍以上,投资回报率低、周期长,如果没有补贴,一般企业恐怕不会因为这些环境效益,而牺牲自己的经济效益。而且按现有价格计算,可能需要15年左右才能收回投资成本。
技术人员刘云斌告诉记者,这幢真正的阳光房拥有近4千瓦的功率,每年发电近4000度,日均约11度,可满足三口之家使用。同时在楼顶设备区,一些中央空调机组的外围都包装了百叶窗式的太阳能电池板,它们可以根据机组散热、太阳高度等状况,随时适度开合,高效利用光能太阳能行业是朝阳产业,它的每一步发展都让人们对改善环境、节能减排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与此同时,在全国启动了1.5万个太阳能救助中心,为所有没有售后服务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维护维修。谁在售后服务上做得更好,谁就会在市场上走得更远。
同时,相关法规缺位,在太阳能行业原部件的技术标准等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定,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太阳能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行业门槛比较低,整个行业的监管水平也不高,所以生产出很多粗制滥造、低质低价的产品,整个行业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根据测算,采取聚光光伏技术发电,达到兆瓦级以上产能规模,每度电成本有望低于0.8元,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每度电的成本有望进一步压低至0.5元以下,届时光伏发电有望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从细分行业看,多晶硅产能过剩严重,未来价格仍有下跌空间,盈利能力相对较弱。美国、意大利、中国、日本的光伏市场都有望加快发展。德国下半年降低光伏补贴导致上半年需求集中释放,但其他市场需求也有望加快增长,中长期内太阳能行业都将保持旺盛的需求,整个光伏产业的市场前景仍然乐观。到下半年之后,随着短期刺激因素消退,需求的不确定性可能上升。
在成本下降和旺盛的需求推动下,中下游行业发展潜力较大,关注拥有成本和规模优势的厂商。预计到2015年左右,光伏发电的成本将会接近传统发电的水准。
欧洲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光伏市场,德国又是重中之重,2009德国太阳能电池新装机高达3.8GW(百万千瓦),占全球当年装机量的一半以上,远超市场预期的3GW,今年保守估计该国装机容量会达到4GW,乐观情况下可能达到5GW。此外,转换效率的提高,也会减少用硅量。关注光伏技术发展相对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新兴的聚光光伏技术另辟蹊径,它是通过廉价的反射镜或透镜,将太阳光束汇聚起来,使照射在单位面积太阳电池上的阳光能量成倍地增加,采用这种技术的光电转化效率最高可达30%~40%,超过多晶硅电池片约1 倍,而且使寿命可长达数十年,还具有生产制造过程污染少等特点。太阳能作为一种可永续利用的清洁能源,显示出巨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全球气候变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低碳经济得到各国大力扶持。而非晶硅薄膜技术的转换率仅8%左右。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目前每瓦平均用硅量降到了7克,一些技术先进的企业甚至可以做到6克。国内厂家成本一般为40-45美元/公斤,很难获得高额利润,相比之下,国外厂商成本在30美元左右。
随着上游成本大幅削减,太阳能组件的非硅成本比重已上升到60-70%,而中国在非硅成本方面的优势明显,有利于光伏产业加快向国内转移。2008年以来,多晶硅价从每公斤400多美元大幅下跌到目前的50多美元,下跌幅度将近80%,极大地削减了下游行业的生产成本。
未来得这种技术一旦得到推广,将会进一步减少用硅量,降低发电成本。给与行业长期买入评级,目前机会更多存在于中下游企业,尤其是具有规模和成本优势的电池及元件生产商、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厂家。
2009年中国太阳电池产量达到2570MW,占世界总产量的37%,是世界光伏产量最大的国家,但中国约有95%的光伏产品的市场依赖于国际,国内市场容量较小,只占全球光伏装机总量的不到1%,但未来有望加快增长。整个行业的需求仍有望保持乐观。当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呈现成本和补贴双双下调的良性态势。光伏产业长期需求旺盛去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峰会,全球的光伏装机加速增长。重点关注兴业太阳能太阳能电池成本显著下降多晶硅具有技术成熟,光电转换效率高的特点,平均转换效率可达20%以上。尽管德国下半年削减补贴,会导致行业需求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德国以外市场有望出现加快增长,从而弥补德国需求的放缓。
到2020年欧洲太阳能发电占发电总比例12%,而目前比例最高的德国也只有2%,欧洲平均水准不到1%,由此可见光伏产业长期成长空间巨大德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始于千屋顶计划。
政府似乎已经步入正轨,正向着将30%的日本的屋顶上配备太阳能设备的目标迈进,而且正在逐年削弱直接补贴的力度。日本的成功可归因于,政府在太阳能创新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注意了公共投资的协调性——不止对研究和发展进行资助,而且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在部署的早期便投入努力。
德国和日本,并不具有得天独厚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条件,但现在它们却成为世界光伏产业的领导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已有2000个并网型太阳能设备安装在德国的住户屋顶上。
每年补贴递减的政策,清晰地传达了政府鼓励光伏产业降低生产成本的意图。如果输出高于5万千瓦,将获得每1千瓦3115欧元的贷款。另一方面,日本已成功地实施了一套太阳能发电与其它发电方式进行竞争的政策,并停止了对太阳能的资助。这一计划意在获取安装太阳能设备的经验,使新住房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需求兼容,并鼓励民众消费太阳能。
而其中,买回补助一直是德国光伏产业成功的核心,而且将持续成为推动德国太能装置的驱动力。从1000到10万个屋顶,德国政府希望进一步降低光伏产业的成本,并邀请私人公司进入。
当项目接近尾声的时候,德国的光伏产业从生存于夹缝市场一跃拥有了大规模的生产能力。此时,日本已拥有多家世界顶尖的太阳能公司。
到2005年,安装成本下降到2万美元,光伏产业具备了和日本国内其他能源发电竞争的能力。而早从2005年起,日本国内的光伏产业不再需要政府的补助。
出于对安全、健康、气候变化和能源价格高等因素的考虑,德、日两国现在成为强劲增长的光伏产业的家园。此后的20年,持续增加的污染和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更是将环境问题推到风口浪尖,成为德国最热门的公众话题。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促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德国和日本成为光伏产业制造和安装的全球领袖。日本经济产业省运用各种措施和项目,发展本国的光伏产业和容量,包括新阳光工程、5年光伏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计划和住宅光伏系统推广计划。
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德国显然已经意识到其光伏产业发展中的症结,并做出了及时的调整,这恰恰是中国需要借鉴的地方。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促使国际社会之间必须进行协作。
这一政策规定,公司或个人在太阳能设备安装后的20年内,享有将通过太阳能发出的电力以高于市场固定价格卖给公共电力公司的权力。这标志着政府将开始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巨额投资和部署,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中的光伏产业。
然而,公共政策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德国的太阳能产业仍依赖政府对电力生产成本补贴。持续的石油危机冲击着整个欧洲,能源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